近年来,国有企业依托二级市场开展产业并购,已然成为优化国有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借助二级市场并购,国有企业可灵活运用资本市场工具,迅速达成对目标企业的控制,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本文将结合市场案例,剖析国有企业在二级市场并购中的实践,并归纳相关启示或结论。
案例描述
B国企用现金收购A公司原实控人持有的20%股权,并通过“股权收购+表决权放弃”组合策略实现控制权转移:原控股股东同步无条件放弃剩余股份的表决权,使B国企仅凭20%持股实际控制A公司。
对赌协议设计上,A公司原控股股东承诺业绩与回款双保障:2025年扣非净利润(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利润康乾配资,用于衡量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不低于1亿元,2025—2026年累计不低于2.2亿元,2025—2027年累计不低于3.2亿元,且特别设置应收账款保障条款,要求2025—2027年度回款率均不低于85%,有效控制运营风险。
产业整合层面,此次B国企收购A公司,旨在深度绑定B国企地方产业链。A公司2022年已在B国企所在地设立子公司并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核心智能零部件项目,国企入主后将加速该项目落地,并可依托国资资源降低原材料成本、导入长三角车企订单。此外,A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智能零部件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与国资布局高端制造的战略契合,双方通过治理重组,可实现“国资管战略、民企管运营”的协同。
案例分析
(一)交易方案设计巧妙,风险控制与利益绑定
1.分步渗透降低风险康乾配资
B国企并非首次投资A公司。2023年,B国企通过定增持股A公司2%股份;2025年,B国企再收购A公司20%股权,实现控股。这种“先参后控”模式降低了国企的试错成本,前期合作验证了协同可行性。B国企董事长已于2023年进入A公司董事会,提前参与公司治理,为后续整合铺路。未来拟改组董事会,注入国企管理经验,但保留原团队业务主导权以维持经营稳定性。
2.核心交易条款设计体现多重保障机制
A公司原股东承诺2025—2027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不低于3.2亿元,且每年应收账款回款率不低于85%,未达标时以现金补偿。通过捆绑原股东利益,规避了标的业绩变脸风险,有效控制运营风险。这是对赌条款从“净利润”到“现金流”的防御性设计。传统对赌只看净利润,易被“赊销冲业绩”操纵,而本案例要求回款率不低于85%,实质是将“权责发生制”转为“收付实现制”考核。
(二)从传统“壳资源”获取转向产业价值挖掘
本案例中,收购方不仅看重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更看重其业务价值。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体现了国企战略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壳资源”获取转变为对产业价值的挖掘。其长期战略价值在于开创了地方国资产投的新范式,具体表现为通过市场化的控制权交易获取成熟的上市平台,并将其与区域产业规划相结合,以激活企业的潜能。
此外,收购主体与标的公司存在深度产业协同基础。A公司已在B国企所在地设立全资子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核心零部件,此次控制权转移将加速生产基地与地方资源的整合。对A公司而言,国有资本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经营稳定性,有望支撑其在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核心零部件领域构建多元增长引擎,最终实现从“双轮驱动”向“高端智造平台”的战略跃迁。
(三)区域产业链的深度绑定
本案例中,B国企通过对A公司实施收购,使其与地方产业链实现深度绑定,进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落地。此模式具备向其他区域产业链整合场景进行推广的可行性。在开展产业整合工作时,有必要预先规划目标公司在收购方所在地的产业布局(例如设立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等),并充分借助国资方的资源优势(例如政策支持、供应链整合等)来加速项目落地的进程。
重要思考与实务启示
本次国有资产收购案例为后续国有资本的产业并购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其一,在进行标的筛选方面,应优先选取能够与国有企业自身产业或所在地产业实现深度协同的目标对象。其二,在设计交易结构方面,可尝试采用“分阶段投入”的渐进式策略。具体而言,第一阶段通过定向增发或受让原有股份的方式获取部分股权康乾配资,以此建立合作关系,从而降低前期的风险暴露程度;第二阶段则通过协议收购的方式强化股权纽带,并借助表决权协议的安排实现实际控制。这种分阶段渗透的模式能够有效管控国有资产在二级市场的并购风险。其三,在设计对赌条款方面,需充分结合目标公司的行业特性和运营模式,选取最能体现公司经营质量的指标(例如净利润、现金流、回款率、订单量等),避免因采用单一指标而导致对赌结果失真。可探索构建“双向约束”的复合型保障体系,例如,设置阶梯式业绩对赌条款(如设定3年累计净利润目标),绑定经营性现金流指标(如规定回款率不低于80%)等。
翔云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